到底什么是中国的无风险收益曲线?其实在市场上也是混乱的。
要防止房价暴涨,根本措施是要加大土地供应,但这短期内不容易做到,取决于地方政府,也取决于财税体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否则地方政府仍会依赖土地财政。时代周报: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有声音说中企在沿线国家是亏本竞标项目,对此你怎么看?从长远来看,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成功? 李稻葵: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更长时间来落实,不能指望短期内见效,我看需要10-20年。
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二三十年,最后应该能有所收获。现在光靠外储救火救不及。时代周报:眼下推进上述四大重点改革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该如何突破? 李稻葵:国企改革推进的最大障碍,是厘清哪些是经营性的、哪些是公益性的,经营性的就该实行混合所有制,公益性的由政府控制。目前市场担心一些地方政府最后会抓住一些本应属于经营性的领域不肯放手,我觉得有这种可能。同时,土地供给要跟上,要跟房价紧密配合,房价上涨时增加供给,房价下降时收紧供给。
这些城市赶上了好时候。对于人民币汇率,你怎么看?对于资金外流,又该如何应对? 李稻葵:现在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一个,严格限制资金外流,由此来控制贬值趋势。什么情况下利率会走高或走低,利率高低有什么利弊,争论贯穿千年。
作者说这是古代时期唯一出现低至4%利率的阶段。也许确实有些国家的央行行长是这么期望,不过美联储加息让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更加困难。作者说几乎每一代人最终都会惊愕利率的表现,因为事实上现代时期的市场利率很少能够长期稳定。1547年,加尔文在日内瓦将法定利率上限确定为5%。
我觉得应该是经济水平而非文化水平。面对历史,大家的归纳判断都不尽相同,对未来,分歧可就更大了。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此后几十年利率上升,许多州都大幅提高了法定利率上限,有的州则没有限制。他没看到国家通过低利率进行的金融抑制,也大概没见过流动性陷阱,不知道合适的利率是经济繁荣的体现,利率太低反而是衰退的表现。利率研究的迷人之处/难度之大,也许就在于其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充满着随机扰动,是无数因素(现实的、心理的、预期的,央行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时期的经济学家们,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各自拥有的观点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复杂,所争论的主题并不新鲜。他在其2013年出版的《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中分析,利率是对未来收益的折现程度,即时间偏好的反映。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推断,时间偏好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动趋势。19世纪英国国债利率低于美、法、德、荷等国,也反映出那时日不落帝国的强大。
资金出借者的资金成本、风险成本不会趋近于零。确实,研究利率问题最牛的除了宏观研究人员就是固定收益研究人员了,如果说固收只要关心一个问题,那无疑是利率。
作者以严谨的研究态度,参考无数的资料史海钩沉,描述了4000多年的利率史,全书厚达700多页,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德国在20世纪的平均利率超过19世纪,还发生了20年代著名极端的通货膨胀。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货币的宽松导致利率创历史新低(特别是负利率国家扩大),美联储2015年开始加息搅动全球金融市场。人的时间偏好虽然变化不大,但人类社会可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影响了利率中枢。过去是因为市场的分割、不发达导致一些极端的利率,现在则由于通货膨胀、战争和社会变革、金融危机等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导致一些更极端的利率。从书中我们看到: 一是古代的利率也不是都那么高,有时还出乎意料地低。几个州在自己的法律中加上了一句话,年利率超过45%被认为是过分的。书中高利贷信条及其对欧洲信贷形式和利息的影响一节介绍了围绕高利贷的争议历史,最严苛的高利贷被定义为索取超过给予(如公元800年的《查理曼法典》),即只要收取利息就算高利贷。
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实际利率基准点由时间偏好确定,然后根据经济体中储蓄与投资的消长以及金融中介化的程度形成波动。对利率上限的管制,有时可能(大大)脱离市场实际,有时可能也基本符合当时认为合理的利率范围。
一、此书简介 此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是一本没有对手的金融权威著述。在历史上,虽然有利率上限管制,但国家没有货币调控手段,利率总体上还是挺市场化的。
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确实,我们看到了一些国家的负利率,钱荒时高到让人惊讶的金融市场利率。
英国1833年将短期票据免于高利贷法管辖,1854年废除了高利贷法,不再限制任何形式的信贷。) 利率市场化是现代政府造出的一个现代的概念。他们也许会意识到在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这两股轮流坐庄的力量所产生的影响。1971年他从所罗门兄弟公司作为合伙人退休时,建立起了领先到没对手的固定收益研究部门。
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金融中心。时间偏好在代与代之间保持的稳定性有据可依,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利率水平的表现就已非常接近于我们今天的市场。
本文原载于邮银观察公众号,此处由作者授权爱思想网发布。在一个停滞或说增长放缓的世界中,利率很难大幅度提高,但又存在滞胀的风险。
英格兰银行在1694~1972年执行的官方政策利率一直在2%~10%波动,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高通货膨胀中提升到17%,此后又回到个位数的历史区间。如果根据自己对利率趋势性的判断作出资产配置和交易策略决策,也要考虑万一利率和自己的判断相悖,是否可以承受、应对这一风险。
人们也许能够从利率的波动中追寻到知识和科技的发展轨迹、政治改革的成败,以及民主与独裁专制统治之间漫长、艰苦、永无休止的斗争。它常常会上升或者下降到意料之外的极端水平。如公元前180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定利率上限是谷物贷款年利率33%,银子贷款年利率20%。作者说历史记录本身并不具有预测性,的确,我们不能简单套用相似的历史情况,以为相似的历史情况下必然有同样的利率走势,但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以敬畏之心谨慎作出涉及利率判断的投融资决策
《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非公开发行股份的限售期限。但是,如果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目的是为了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那么,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
《细则》第七条规定:定价基准日是指计算发行底价的基准日。证监会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以下简称《监管问答》)规定:一是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
前次募集资金包括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新修订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合同应当载明特定对象拟认购股份的数量或者数量区间、认购价格或者定价原则、限售期,以及目标资产的基本情况、交易价格或者定价原则、资产过户或交付的时间安排和违约责任等条款。